宝马轿车
宝马X家族
宝马M家族
宝马i家族
Z系列跑车
其它车型
ALPINA

想象总是丰满的,可到头来总是被虐得满地找牙。与2012年交强险向外资险企开放时的热情相比,随着车险业务经营时间的拉长,不少外资险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回眸2014年,外资财险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就应该差评,有车险保费数据可查的外资险企共12家,承保利润无一例外都是亏损,美亚财险等公司的亏损额度甚至环比扩大。外资险企也逐渐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前不久,国际保险巨头美亚财险正式与中国车险市场说再见,而年初时,史带财险也默默停止了车险业务。一场车险市场的风暴,仿佛一夜之间袭来。

有朋友也许会问,既然外资险企的日子不好过,那中资险企一定很逍遥!别逗了,中资险企的车险业务也并非你眼中的“香饽饽”。车险业务的承保盈利或亏损,一般取决于保险机构车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拿2014年中资险企的车险业务来说,总承保亏损额度超过10亿元,而在经营车险的公司中,亏损的超过八成。人保、平安、太保等“老大哥”的车险综合成本率都超过100%。为什么看上去都是“亏亏亏”的节奏?一些熟悉车险的朋友可能都有类似经验:在找保险公司投保车险前,都会上网去看看比价平台的报价,孰高孰低一清二楚。以前车主只会找车险代理员,他报多少价就给多少,顶多还个几百块钱的价。随着比价平台的出现,价格是透明的,代理员报得太高,车主压根不会搭理,车险利润空间想必日益逼仄。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些中资险企毕竟有天然的规模优势,再加上投资渠道多,它们也不会像外资险企那样,沦落到停止业务的地步。现在与中国车险业务告别的主要还是外资险企,因为“靠保费冲规模,靠投资补亏损”的经营模式,在它们那儿根本行不通:大部分外资险企车险业务规模小,靠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亏损困难重重。而一个更为要命的是,外资险企比较乐意称道的是他们的后期优质服务,而市场竞争的焦点往往是价格而非服务。有的外资险企可能想通过低价做大业务规模,但无论是走经代渠道、车商渠道,还是依靠第三方平台,高企的代理费就会将很多公司挡在门外。部分外资险企还将目标客户群锁定为那些对车险价格因素不太敏感的中高层人群,但这也限制住了客户规模。到头来,谁都想做大,但谁都没能做大。

实际上,在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中资险企还是外资险企,对车险的发展模式可谓一筹莫展,中外险企能否在精准定价、精准营销方面实现突破,一切都交给时间。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进有出,任何一个主体都有生有灭,既然无利可图,那就果断离场,但要明白这一走便很难从头再来。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下载蓝天白云社

支持 iOS 和 Android

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