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轿车
宝马X家族
宝马M家族
宝马i家族
Z系列跑车
其它车型
ALPINA

近日,针对滴滴出现的问题,国家启动网约车安全专项检查,十余部门联合进驻滴滴。中国之声广播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发表了一个很有见解的观点,即从风险控制的效果上看,滴滴的风控能力其实已经很高了,几年下来,几百亿个接单,才出现了几十起人身安全案件,“风控做得已经是很不错了”。与网约车相比,煤炭和建筑行业的人身安全风险貌似还要更大……

但是中国之声也表示,尽管如此,滴滴这几十亿分之一的案发率也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滴滴在运营过程中提供绝对的安全,杜绝一切人身安全风险。显然滴滴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准备,低估了这个行业风险控制的难度。

毫无疑问,这是浙江乐清女孩滴滴遇害案之后,最有见地的媒体观点。

至于滴滴网约车为何频发刑事案件,中国之声的观点是,“滴滴作为一家垄断企业,对资本和利润过分追求,忽视了安全管控……”

这其实也是很多媒体人的观点。讲真,这个观点其实落于俗套了。

我个人的观点恰恰相反,滴滴之所以出现这些安全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恰恰在于滴滴在市场上没有形成绝对垄断。以北京市场为例,如果说滴滴在北京形成了垄断,“首汽约车”的老总一定会笑晕过去——在北京,首汽约车才是老大,这点毋庸置疑。

之前在美团和滴滴打价格战的时候,我曾经采访过几个网约车行业的内部人士。他们不约而同表示,网约车的竞争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运力,即司机和车。谁的司机和车多谁就是这个行业的老大。所以网约车公司都在网约车租赁市场上发力,或合作,或控股,或收购,试图将大量有营运资质车辆的网约车辆租赁公司纳入自己麾下。以上海为例,用自己私家车跑滴滴的司机,占比相当小,大部分网约车依旧来自于租赁公司。

有钱有车你就是可以垄断市场了?不是,你还要有人。毕竟现在还不是自动驾驶时代,车是要人开的。

滴滴安全隐患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此了!

为了争夺司机人力,各家网约车平台对司机的资质审核都睁只眼闭只眼,能100%符合资质的网约车司机依旧是少数。对于没有资质的司机而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说白了,站在司机的角度,有很多选择;站在网约车公司的角度,他们没有选择。

为了极速扩张形成梦想中的垄断,各家网约车都需要大量的司机人力,自然在审核上放宽,这就导致了网约车注册司机良莠不齐。说得直白点,一群饿鬼盯着面前的几个馒头,谁还管馒头有没有发霉?你不下手,自然有人会下手——而且很快。

例如上海政策规定,在上海开网约车,必须是“沪人沪牌”。沪牌好办,关键是具有上海户籍的司机难找,所以上海绝大部分网约车司机都是外地人。我曾经问过一个开上海牌照网约车的外地司机,如果遇上有关部门临检怎么办?回答是只能自求多福。

至于外地牌照外地司机的网约车,在上海也不鲜见——司机接单后打来电话说,不好意思,车昨天被撞了,拿去修了,为了做生意,所以借了小舅子的车,所以车牌号和APP上的不符,敬请见谅……结果上了车,我发现APP上的司机头像和司机本人也不一样,于是开玩笑问,兄弟,看来你不单单只借了小舅子的车吧,你连小舅子也借来当司机了……司机承认,是用上海朋友的户籍以及上海牌照注册的网约车,这种事情在上海很常见。

我问这位老兄,现在手机都实名制了,你外地手机如何在上海注册?这位老兄说,很简单,用那位朋友的身份证再办一张电话卡即可,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实名手机“四码合一”so easy……

不过这绝非监管难点——用手机扫一次人脸识别就能解决,APP每天在工作时段随机生成三次扫脸请求,半小时内司机没有扫脸,即被视为“马甲司机”;一个月之内如果错过10次扫脸识别请求,封杀账号……或者,在车内安装云探头,网约车后台客服可随时调用车内监控视频……

办法有很多,问题的关键是滴滴“想不想管”。一位滴滴的前员工对我表示,对于网约车司机的注册,滴滴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其实滴滴之外的网约车平台对于注册司机也是来者不拒,所以,大胆想象一下,未来网约车还会有命案,只不过是不是发生在滴滴身上就不知道了……

假设滴滴在这个市场上真的形成了垄断,那么事情反而还好办了——市场上的网约车只有滴滴,如果你想进入这个行业,只能租滴滴的车,当滴滴的司机,没得选。在这个前提下,滴滴对司机的审核管控力度绝对会比现在大很多。

其实在此之前,上海的出租车跑了几十年,几乎没有出过令人印象深刻的恶性刑事案件,说白了,就是垄断的原因——垄断或许会让企业丧失创新力,但一定会带来更强的监管。不要和我说上海出租车市场没有垄断,强生和大众是竞争对手——你是不是觉得移动、联通还有电信,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互为竞争对手?

那个时候想进入上海出租车行业,严格要求上海户籍,强生不要你的话,大众你也进不去。后来,大量司机涌入网约车行业,导致上海出租车行业出现用人荒,不得已,上海出租车行业开始修改用人政策,并大量接纳外地司机。

外地司机大量进入上海出租车行业不是问题,我自认没有地域歧视倾向——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人政策改变之后,对于司机的监管也放松了,而上海出租车行业好像并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不得不说,现在的上海出租车司机整体素质,和以前真的没法比,未来上海出租车会不会出点什么不好的新闻,现在真的不好说。上海出租车现状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之前的垄断地位被网约车打破了。

综上所述,滴滴的安全隐患——或者是说网约车全行业的安全隐患,其实是在于对人的监管。从目前的现实看,要想让滴滴加强对注册司机的监管,我个人不报希望,这是市场环境决定的,非滴滴之错。说得难听点,滴滴管得严,竞争对手管不严,管到最后,滴滴把自己管死了,成全了竞争对手。所以,对于现阶段的网约车行业而言,如何对司机实现有效审查和监管?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无解套。

回到标题所述,国家相关机构多次要求滴滴将数据接入政府监管,滴滴为什么不干?以上海为例,一旦滴滴数据接入国家监管,相当大的一部分滴滴司机不符合审核条件的现状,就会在监管面前无所遁形。这部分司机会被强制清除,这对滴滴的运力和市场竞争力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单单滴滴不愿意被监管,其实市场上的其它网约车公司同样也不愿意被接入数据监管。

那么,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大家都不愿意被监管,那么相关机构在干嘛?一个3000亿规模的市场,再怎么说也应该有个“国家级”的网约车监管机构才对。实际上,要求滴滴将数据接入监管的一直是各地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监管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治标不治本。

退一万步说,地方政府监管好歹也是监管,但为何地方政府连个滴滴都Hold不住?这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吗?说到底,是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个《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看好了,这只是“办法”,而且还只是“暂行”,相关法律界人士应该清楚这是什么概念,这里就不废话了。

该“办法”中没有涉及“相关监管机构接入网约车数据进行监管”的条文,只允许相关机构“依法调取查询相关网络数据信息”——“ 接入数据监管”和“依法调取查询数据”是两个概念。相关部门来依法调取查询数据,滴滴百分之百配合;但对于网约车全行业的数据接入监管,中国无法可依;而各级地方政府如果强制接入滴滴数据,反而涉嫌违法。

所以,地方政府要求网约车数据接入监管,只能用“商量”的语气。反过来看,滴滴对地方政府的接入数据监管要求置若罔闻,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说,对网约车的监管,缺的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约车监管机构,缺的是立法——这个活不是滴滴能干的,这个责任也不是滴滴能背得动的。如果有法可依——对不接入数据监管的网约车公司,一律剥夺营运资质……你看滴滴还敢不敢这么拽?

滴滴追本逐利没有社会责任心?这仅仅只是标,无法可依才是本。在一系列事件中,滴滴背负了所有的舆论压力,从来没有一个媒体问一声,为什么我们国家对于网约车接入数据监管没有立法?

在这里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一句:不解决立法问题,网约车终无宁日!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下载蓝天白云社

支持 iOS 和 Android

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