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轿车
宝马X家族
宝马M家族
宝马i家族
Z系列跑车
其它车型
ALPINA

在颜值当道的时代,汽车设计已经成为评价一辆车综合性能中至关重要的指标。当然,美丑是个系统工程,设计师需要从车身姿态、比例、线面、细节、色彩等方面形成协调和有力的配合,最终呈现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形象。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虽然有设计功底的人不多,但关于汽车设计都有自己一套标准,比如这个前脸设计具有强大的攻击性,这个车身线条非常流畅,这个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比等诸如此类的高谈阔论。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C柱。

AB负责安全,C负责美貌如花

对于大部分汽车来说,车身骨架有三根重要的竖梁,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的立柱是A柱,驾驶舱前座和后座之间为B柱,后风挡玻璃两侧部分为C柱。三者共同起到支撑车顶的作用,并且在车辆翻滚或者倾覆时能有效避免驾驶舱被挤压变形。

在汽车设计中,C柱出现频率明显比AB柱要高很多。这是因为在汽车结构上,A、B柱承担比较重要的安全责任。比如遇到正面碰撞时,主要承担的部件是A柱,此外A柱的倾斜角度和粗细涉及到风噪、视觉盲区、碰撞安全等问题;B柱保证侧面安全,还起到支撑车顶盖、前后门作用,C柱不存在视线遮挡或者上下车问题。因此考虑到安全风险,AB柱受到的约束比较多,C柱留给设计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一般我们从汽车的前脸设计和车身线条,就能大概判断一辆车的性格,其实从汽车造型设计来看,C柱设计也是汽车性格形成的关键部分。

为了让汽车看起来更运动、更高级,设计师会想方设法降低车辆的视觉重心高度。而汽车的视觉重心其实就是AC柱的延长线,对整车的姿态起到关键作用。正如上面提到,每辆车A柱的角度不能随意乱调,因此降低车身视觉重心的重任放在C柱上,像现在流行的溜背设计,更大的C柱倾角能使整车姿态更低矮,也显运动感。而家用取向的车,为了保证车内乘坐空间和储物能力,C柱倾角一般比较小,也显得比较笨重。

C柱的粗细也有一番学问。记得某豪华品牌的设计师说过:“C柱要宽,不能有窗。宽大的C柱,是豪华车的灵魂。”所以有底蕴的豪华车C柱一定是宽厚的,为的是身份。

不过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车重。有的设计师另辟蹊径,通过将后三角窗设计得与C柱颜色相近,“伪装”出一条厚重的C柱,这个设计被大量的运用到SUV上。与之相对,要汽车显得更加优雅、灵动,就要把C柱设计得相对纤细,比如Coupe车型C柱都是特别纤细,还有一些车型通过假三角窗来遮挡一部分C柱面积。

个性的符号

谈起家族化设计,我们会立马想到大众的套娃脸,宝马的双肾格栅,宾利的四眼头灯等。其实家族化设计不只是家族化脸谱的统一,很多经典车型早就在C柱上做文章了。

说到C柱设计,最出名的还是要数宝马的“霍夫迈斯特拐角”,这项经典设计已经沿用56年了,几乎每一款宝马车的C柱后窗位置都有一个弯角设计。1961年法兰克福车展上,一台奠定宝马家族几十年设计语言的宝马1500正式面世,除了经典的双肾格栅设计,还第一次出现了传说中的霍夫迈斯特拐角。

虽然从功能层面并没有实际使用效果,但小小的弯角在设计上增添了几分运动性,跟宝马的个性相统一。在经历几十年不断发展进化后,小小的弯角换成更大尺寸的设计,并称为家族语言设计出现在宝马的轿车、跑车、SUV和旅行车上。

历史上经典车比比皆是,但能做到高尔夫这样的家喻户晓,可能五根手指头都能数完。成就高尔夫经典的原因很多,比如平民、实用、均衡等,但撇开这些不说,单看那宽厚的C柱,就能自信的叫出高尔夫的名字。这个设计出自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之手,首次运用在第一代高尔夫上。

相对垂直的C柱倾角提升空间实用性,也让整车力量感更足,搭配平直的车顶,视觉上让高尔夫比其他两厢车更加修长。到了第四代高尔夫,大众进一步加深C柱特征,将原来单曲线变成双曲线,并延伸至轮罩。这一经典设计出现在每一辆高尔夫上,一用就是四十几年。

英菲尼迪的弯月形C柱虽然历史没有那么长,但也是经典的C柱设计案例。从天幕中的一弯纤细银月汲取灵感,弯月形C柱设计首次出现在2015年的Q60概念车上,体现出英菲尼迪的“冲突美学”。这一设计赋予英菲尼迪车型更多的浪漫和优雅气质,并与强劲有力的车身融合在一起,成为英菲尼迪最具识别度的线条之一。

此外,C柱上镶嵌标志也是身份的象征,比如皇冠C柱上的小王冠,梅赛德斯迈巴赫的双M,玛莎拉蒂的海神三叉戟等。很多车型进入中国都会面临加长,为了凸显“加长”的优势,会在C柱上添加识别标志,比如奔驰E级长轴版C柱上一个类似“L”的标志,以此区分加长和标轴版。

由此可见,小小的C柱就像一个画板,要么宽厚,要么纤细,每一笔改变都是汽车设计师在述说不同的性格和故事。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下载蓝天白云社

支持 iOS 和 Android

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